秦州杂诗(其十五)①杜甫
杜甫
未暇泛沧海,悠悠兵马间。
塞门②风落木,客舍雨连山。
阮籍行多兴,庞公③隐不还。
东柯遂疏懒,休镊鬓④毛斑。
[注] ①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秋天,因安史之乱,杜甫辞去朝廷官职,从长安出发,开始了“因人作远游”的艰苦历程,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。②塞门:边关。③庞公:东汉末年隐士。④镊鬓:拔掉鬓角上的白发。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A.首联中,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,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。
B.“悠悠”本指时间长久,此处为反语,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仓促窘态。
C.颔联明写风吹叶落、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,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。
D.颈联用典,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,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。
2.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?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?(6分)
【参考答案】
1.B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。悠悠,突出经历的战乱时间之长,并非反语;“仓促”于诗也无据。
2.①尾联表达了诗人不愿做官的出世的想法。②但这只是杜甫一时的念头,并不意味着他永远不想入世,也不妨碍他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。
(每点3分,意思答对即可)
【译文】
一直没有机会乘船去往大海,
近年来我总在四处奔走着躲避战乱。
边关上,秋风吹落了树上的叶子,
客舍里,我只有呆呆地望着雨中的山峦。
阮籍出游时便会有很多兴致,
而庞德公则隐居鹿门一去不返。
东柯谷这个地方最适合我这懒散之人居住,
从此,我将不再拔除自己鬓角上的白发斑斑。
【赏析】
东柯深藏山谷之中,且景色宜人,诗人来到这里,既免于常年战火和杀戮的威胁,几年来一直紧绷的心弦,可以略放松一些,因此,这首诗就是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产物。
诗人本来是一个满怀政治抱负的人,但十年长安生活他看到的却是官僚腐败、社会黑暗,在这种情况下,他不免产生弃官隐退的想法,因诗全诗二句就正是打算隐退,但还没有来得及,就被卷入安史之乱那种不堪回首经历的回顾。
三、四句从时间上正好诗人长安十年后在秦州暂住的生活写照顾。表面上,这两句写的是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,实际上是诗人把他在秦州风雨飘摇、提心吊胆的情景,高度概括在这凄凉悲切的画面之中。
前四句俱是对往事的回顾,后四句则是抒发隐退情怀。诗人借用两个古人——阮籍、庞德公的事迹,这两个人都是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,杜甫在经历了种种打击之后,早年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,对古代的隐士们产生一定程度的仰慕是很自然的事,所以他决计在东柯谷住下去,过着自由疏懒的生活,什么头白、发长、衰老,也用不着像过去那样刻意修饰了。
在长安做官十年,是杜甫一生思想大变化的十年。青年时代种种幻想,一个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俱幻化为泡影。在随后安史之乱中,他自然而然产生了出世的思想。但杜甫的社会地位、经济条件以及他那引以为荣的家世,使得他不能像阮籍、庞德公那样能够忘怀一切,过隐居生活。所以这首诗中虽然表现了诗人不问世事的一个方面,但决不能因此以这首诗为依据,就说杜甫的思想已经由入仕转为出仕,毕竟一个人是矛盾的,也是复杂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