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人星光(ID:hrxg2020)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还记得三年前,两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,王晋年,吴美蓉被推搡殴打。一切恍如昨日,然而今天,却惊闻噩耗:吴美蓉,这位从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,却是中华民族“国宝”级的人物,已于几天前,逝世……
图片
图片
1936年出生于江苏的吴美蓉,自小饱尝国破山河碎的辛酸,虽是女子之身,她却有不坠青云之志,踏足工科,发誓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。17岁,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她,被选送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,在这里,她是让国外导师都惊讶的中国人,每年苏方,都会组织中国留学生休养旅行,而她6次都把休养名额让给别人,自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。仅用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,她就熟练掌握了俄语、英语。1960年,顺利拿下硕士学位的吴美蓉回国,她人生中四次辉煌灿烂的篇章,缓缓拉开了帷幕。图片
刚一回国,她直接被秘密安排到了,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一支队。当时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不久,急需大批优秀人才,吴美蓉负责的项目是导弹控制。时任研究室主任的陈德仁,拿出一个难题考大家,吴美蓉迅速而准确地,分析了导弹所受推力和重力等因素,她扎实的专业功底,让在场的男士都刮目相看。而她精准干练的工作作风,同样征服了所有人。1961年开始,吴美蓉带领课题组,进行了数百次导弹试验,20多次飞行试验,排除了多项重大故障。最关键的是,她为导弹延寿3倍、并缩短发射时间,其研究成果,被应用于中国第一个,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。吴美蓉说,每当导弹发射的时候,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,总是让人百听不厌,“因为导弹发射,一般都是天气很晴朗、万里无云,所以我们能看到导弹一直飞,这个时刻激动得不得了,那是我最满意最高兴的时候。”图片
让导弹飞得更高更好,这位“铁娘子”的人生,一直都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前行。1980年,吴美蓉就任中国新一代导弹型号,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。当时的国际,已经将计算机引入航天测试,而我们中国在这方面落后太多,外国专家这样嘲笑我们:“中国上天的东西还勉强,地面的东西却是落后的。”这个时候,是吴美蓉,提出了将“全数控系统”引入航天。可是,我们既没有必要的技术、仪器和经验,国外相关资料也封锁的紧,国内对微机的概念几乎一片空白,要在一片荒芜中,踏出一条数字化的路来,实在是难于登天。可再难的路,吴美蓉都要走过去。在上级同意发展“全数控系统”后,吴美蓉受命调到了航天部成立的,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联合公司。作为总经理,她参与并组织技术攻关,使CAMAC技术,在战略和战术武器、运载火箭、卫星等20多个型号中,应用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,只这一项,当年就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元的资金,我国航天测控发射技术,由此进入国际先进行列。可这样的功绩背后,无人知道吴美蓉。图片
而接下来,是她面对的第三次拼搏,这一次真是“跳楼”般的经历。1990年,第11届北京亚运会成功举行,参会的运动员、教练员、裁判员和各国政要,近两万人欢聚北京,当运动健儿们一次次打破纪录,引发荧光屏前欢呼时,谁能想到,这背后有一群神秘的专家,操控着庞大的电子服务系统,保证这次运动会全球播录万无一失。亚运会,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的大型洲际运动会,这关系到一个大国的形象,只许成功不许失败。年过半百的吴美蓉,扛起了这个项目的重担。压力有多大?当朋友们得知,直接劝她放弃:“别当总师,这个项目太引人注目了,搞不好要'跳楼’的。”可吴美蓉铁了心,国家交给的任务,一定要完成!为了借鉴经验,她找到国外资料足足23册,一字不落地看完做笔记。她负责的电子服务系统,包括计算机、通信、广播、电视等5个分系统,涉及多个部委、上百个比赛场馆、非比赛场点和电信、电话局。这样庞杂的任务,千头万绪累人心智,而吴美蓉,拿出了她超越男儿的气概:安装分系统时,她为调试天线,爬上还未封顶、高达数百米的中央电视塔,大风一刮,人和天线同时晃悠;为了铺设光纤和电缆,50多岁的她,有时整个上午,都猫着腰钻地沟。最惊险的是最后一次调试,连接600多台机器的终端出了故障,好在经过一番紧急抢修,终于解决了问题,回想起来,吴美蓉心有余悸:“真悬啊,那次要是搞不好,真的离跳楼不远喽。”当亚运会整个被灯光点亮,当所有人沉浸在欢呼之中,无人知晓,这样的成功光芒背后,站着为此奋斗了五年的吴美蓉。图片
快60岁那年,她迎来了人生中第四次挑战:建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。这个项目的筹备,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事,国家没有钱,可这又是开拓卫星事业的必经之路,给的时间又十分紧张,关键时刻,吴美蓉再次临危受命,被调任为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。资源一号,是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,第一颗传输型长寿命陆地资源卫星,该卫星未经试验卫星阶段,就直接进入实用阶段,且卫星起点高,技术难度大,是中国卫星研制史上,星上元器件最多,系统最为复杂的一颗卫星。作为项目总设计师,在五年多的时间里,她带头编写出几十万字的论证材料,在拿这些材料,去各个部门游说获得支持,从国务院到有关部委领导,从航天、遥感、电子、计算机、光学等领域的数十位院士,到遥感业内的无数专家,都是吴美蓉要打交道的对象,光现场汇报,她就进行了几百次。在这样拼了命的努力下,1999年,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后,吴美蓉直接把领导位置,让给了年轻人,荣誉和鲜花她都不要,选择了功成身退。无人知道,20世纪末,我国卫星领域的领军人物,叫吴美蓉。她虽一直默默无闻,但她的功绩实难被抹去!世纪之交,吴美蓉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,作为地球上最知名的宇航院,负责院士评选的主席团成员,全世界只有33名,而吴美蓉,代表中国成为其中之一。2014年,举世瞩目的一刻,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,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吴美蓉,成为国际上第一位,且是唯一一位,获得国际宇航界最高奖:冯·卡门奖的女航天科技专家。图片
图片
2021年,已经85岁高龄的吴美蓉,仍在忙碌国际宇航事务,虽到迟暮之年,但她依然活力四射,努力为中国航天,和世界航天的发展尽着一份力。当被问到,为什么总是对工作充满激情时,她不假思索地说:“雷锋曾经说过,'青春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’,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我心里,它就是我心中的一团火,40多年来从未熄过。”从这位老太太身上,看不出一丝老态,反而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拼劲,和永不服输的精神。人们都说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,可从吴美蓉身上,会让人有另外一种感觉,那就是: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图片
可是也在那一年,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吴美蓉,这位享誉国际,为中国立下赫赫科研功绩的,“国宝”级科学家,居然是因为被打伤上了热搜,她才被人们所知道!这场风波,致使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人,脊椎骨折、住院手术........图片
这一生,吴美蓉为我们这个国家四次拼搏:一博导弹;二博数控;三博亚运;四博卫星。正如她所说,生命中这团爱国科研之火,熊熊燃烧直到最后一刻。令人难过的是,2024年7月28日,她的生命之光,爱国之火,永远地熄灭了!今日沉痛送别,向这位为航天倾洒毕生心血的老人,致以崇高的敬意!更多精彩文章关注公众号:人间颂
关注公众号:人物策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